茶树属多年生常绿植物,环境污染物在茶园和茶树中的蓄积具有逐年积累的特点,茶树芽叶由于有较大的叶面积,在使用同样剂量农药和空气中同等的污染物浓度条件下,会有较高的农药原始沉积量或吸附较高浓度的环境污染物;茶树1年多次采摘,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在喷施农药后安全间隔期短,农药降解时间少;茶叶采摘后直接加工成干茶,饮用时直接浸泡饮用,茶叶中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将随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或多或少地浸泡到茶汤中。因此,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我国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
1. 传统防治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茶园零星分散,茶园有害生物发生成灾相对较少,防治技术也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生产获得快速发展,但对茶园有害生物仍处于以农业防治和使用植物性农药防治的阶段。从生态学的标准来衡量,当时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但生产中有害生物种群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数量相对处于平衡的状态。
2. 化学防治阶段
茶叶生产中最先使用的化学农药是有机氯农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有机磷农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问世,21世纪初新烟碱类农药开始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总体来看,在茶叶生产中,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提高了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也导致了农药残留问题和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并使得一些地区出现有益昆虫种群量减少,有害生物种群随之大量上升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相继出现过5次全国茶区大范围的害虫种群演替,其中3次是由于农药类别的变换引起的。尽管化学农药在茶叶生产中仍在使用,但总体呈现减量趋势。
我国5次茶树害虫种群演替因素分析
3. 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理念引入
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茶叶因害虫为害而造成经济损失,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治理过程中,还要考虑次生性害虫的猖獗、对有益生物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等。所以,在治理有害生物的同时,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协调共生、高效和谐原则。在治理有害生物时要用生态调控的理念来替代杀灭防治的理念。从20世纪80—90年代起,国际上相继提出以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为目标的生态调控技术。
三、茶园绿色防控的技术内涵和实施
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针对昆虫对特定光波、灯光和颜色的趋性原理而设计的,利用诱虫灯和色板来诱杀害虫。目前,在茶园中应用的色板种类有黄红双色黏板(诱杀茶园小绿叶蝉和各种蓟马)、蓝色黏板(诱杀各种蓟马)、绿色黏板(诱杀叶蝉)。在灯光诱杀技术上,近年来由宽波灯改为针对目标害虫设置的狭波灯,减少了对天敌昆虫的误杀。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团队介绍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系列产品
2. 化学生态防治
(1)信息素防治技术
化学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总称。简而言之,信息素防治技术就是通过人工合成挥发性物质,用以诱杀、趋避或干扰害虫行为和交配从而达到防控目的。例如,利用人为模拟、合成雌虫释放引诱同种雄虫的化合物,在田间设置诱芯诱杀害虫的性信息素防治技术。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功对茶尺蠖、茶灰尺蠖、茶毛虫、茶细蛾、茶黑毒蛾、斜纹夜蛾、茶蚕等茶树害虫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分析、鉴定、合成和田间应用,如今推广面积总计已达数十万公顷,深受茶叶生产者欢迎。
除了性信息素外,还有聚集信息素防控技术。利用一些小型害虫,如蓟马等,会分泌聚集信息素形成种群聚集,也可以达到集中防治的目的。
(2)植物挥发物引诱剂的应用
植物挥发物就是植物的“语言”。植物在不同的状态下会释放出不同的挥发性成分,向其他生物发出不同的交流信号。关于自然界生性间的信息交流已发展为现代科学中的新学科,所以信息交流在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值得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绍兴一个试验点进行过试验:当地茶园中茶天牛严重发生,研究者利用茶树的挥发物,即5~6碳的醇类、醛类化合物,添加醋、黄酒和糖配置成一种价格低廉的引诱剂,装在盆中放入茶园里,对茶天牛有很好的引诱效果。据此制成的害虫引诱剂,连续3年在茶园中诱捕到的茶天牛超过33万头,进一步的试验还在进行中。可以预期,在未来的5~10年中利用各种挥发物的引诱作用进行防控,将成为茶园中一项重要的化学生态学绿色防控技术。
3. 生物防治
(1)天敌昆虫的利用
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寄生性天敌是指天敌将卵产在害虫的卵、幼虫、蛹或成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如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捕食性天敌是通过捕食消灭害虫,如各种瓢虫。保护茶园中的自然天敌,引进并投放天敌可达到防治目的。
(2)生物农药的利用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病毒)或其代谢产物杀灭有害生物的制剂。在茶园中应用较普遍的生物活体有BT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主要防治鳞翅目食叶害虫(如茶尺蠖、灰茶尺蠖、茶毛虫、斜纹夜蛾)和象甲等害虫。植物源杀虫剂,如除虫菊素、鱼藤酮等和茶尺蠖的病毒制剂在20世纪80年代已在茶园中推广应用;本世纪以来,灰茶尺蠖的病毒制剂、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等制剂也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4.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业措施为主导,以生物和生态理论为重点的生态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高自然控制能力,让有害生物和天敌在数量上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将逐渐发展成为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在生态条件优越的山地种植茶树,并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茶树品种。
茶园周围可以种植一圈植株较高的防护林,用以阻挡有害生物进入和迁移。也可选择一些可引诱天敌栖息的植物种类在茶园行间种植,并营造天敌栖息环境,以提高天敌种群多样性,达到防治在害生物的目的。
茶园施肥注意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加茶树对有害生物,特别是小型刺吸式和吮吸式口器害虫的抗性。
5. 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农药
绿色防控的目标是采用安全有效的措施进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需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更为重要的是农药的合理选择和精准应用。应停止高毒性农药和水溶性农药在茶叶生产中应用。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选用了巴赛夫(BASF)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农药“英威”,这是一种土壤微生物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形成的新化合物。研究发现,它对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667 m²茶园只需用25 mL,喷后7 d采摘的鲜叶加工成干茶后,只 有0.2~1.0 mg/kg的农药残留。且这种农药的水溶解度只有25 mg/L,所以在茶汤中几乎没有残留。在茶园中使用类似的低水溶性农药,有利于饮茶安全。
三、茶园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层面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绿色防控应是今后一段时间有害生物防控的方向,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够快,科研投入不够,国家层面对绿色防控的长期性、连续性的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不够。建议国家、部、省各级对绿色防控分作物、分地区予以支持,每个作物建立几个绿色防控示范点,连续3~5年进行推广,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绿色防控新技术。
2. 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加快我国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创新和研究:一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二是加强化学生态技术的研究,从茶园中挥发物的背景值研究着手,用植物挥发物进行有害生物的种群控制;三是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目标是寻求转基因防虫技术。
3. 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标准化需加强管理
目前绿色防控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化学农药替代品的植物性农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据检测,部分植物性农药中添加有化学农药,如不少苦参碱产品中加入了化学农药以提高防效,而有的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植物性农药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管理,保证绿色防控产品的质量。